在山西省永和县,黄河岸边, 漫漫故道,一条条防护林带,郁郁葱葱, 绵延数十公里,为黄土高原筑起了绿色长城。黄河岸边,枣林漫山遍野,枝叶迎风摆动,成为永和优势最为突出、特色最为鲜明、市场前景广阔的富民产业。 “永和县地广人稀、地下无资源,地上植被稀,种粮产量低,只有林业发展了,生态改善了,农民才能富裕起来。”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说。 近年来,永和县大力实施“林果富民、生态立县”战略,坚持因地制宜、宜果则果、宜林则林的原则,紧紧围绕红枣、核桃、苹果主导产业,带动全县经济林实现科技管护,提升农业品质。 王爱民介绍,永和县在三北工程实施三期工程时,咬住红枣主导产业不放松,通过政府引导、政策扶持、典型调动、利益驱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红枣。目前,红枣基地总面积达到28万亩,红枣产量达到3000万斤,红枣年产值达4500万元,其收入占到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34%以上,占到枣区群众经济收入的67%以上。目前,全县人均红枣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500多户,5000元以上的有2000多户。 红枣产业的兴起,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农民经济的发展。打石腰的河浍里村,全村18户,200余人,有耕地770余亩,在1997年以前就全部栽上了枣树,人均枣树70余株,1996年,全村共产枣30余万斤,收入100多万元,人均红枣收入5000多元,是全县远近闻名的红枣村。 2013年,永和县委、县政府与山西省农科院建立了“院县科技战略合作”关系,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。省农科院的专家深入红枣、核桃主产区进行春季刮皮、涂白、修剪、拉枝、施肥、种植低秆作物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,逐步形成统一的经济林管理模式。 从依靠辈辈相传的传统经验到利用新技术对枣树实行科学管护,农科院专家进驻打石腰乡河浍里村后,56岁的贾成春成了村里接受新技术的第一人。在专家的指导下,老贾学会了拉枝、套袋、叶面施肥等技术。2014年红枣成熟期,永和县持续降雨使得枣裂果极其严重,老贾的30亩枣园收获了近3000公斤红枣,品质较好的滩枣每斤卖到了30多元钱。产量虽不能与正常年景相比,但枣树的抗灾抗害能力以及红枣品质却有了很大的提升。 为了更好发展红枣产业,永和县还吸收各级专家、专业合作社、种植大户、加工企业法人等,成立了“永和县红枣产业协会”,并在红枣主产区的乡镇分别成立乡级红枣产业协会。 冯取平是红枣专业扶贫合作社的负责人,负责周边红枣的销售和粗加工。去年他收购了10万斤红枣,不仅自己带头致富,而且还有效带动41户贫困户从事红枣的清洗、挑拣、包装、运输等。由于清洗、挑拣、包装等环节对体力要求不高,一些女性也可参与其中,既不影响照顾家庭还可增加收入。 冯取平告诉记者,自己常年用工大约有十几个人,平均工资每人可达万元,最高的年收入在18000元左右。 “红枣产业增产并不一定增收,受市场影响非常大。我们现在的市场主要是临汾、太原省内,如果有深加工技术就好了,可以提高红枣产品的附加值。”冯取平说。 “永和县紧紧围绕‘生态改善,农民脱贫’这一核心理念,全力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的城市绿化工程,以县乡道路为轴心的荒山绿化工程,以城东、城西为重心的红枣、核桃经济林产业区,在一个战场上打好生态改善和扶贫攻坚两场战役。”永和县林业局局长郭记平说。
|